当前位置:首页 > 开丰注册5 > 正文

李叔同出家的深层原因(李叔同出家的原因归纳)

摘要: 李叔同出家的理由 话说1918年民国的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著名的文艺家李叔同,削发为僧,出家了。当时很多人都很震动,比如林语堂...

李叔同出家的理由

话说1918年民国的文坛,发生了一件大事,著名的文艺家李叔同,削发为僧,出家了。当时很多人都很震动,比如林语堂就说,“这个遗世而独立的人,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震动呢?因为李叔同怎么看,都不是能做出这件事的人。

关于李叔同,也就是后来的弘一大师,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写的那首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这分明是一个深情、敏感、才气纵横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这样的人,怎么会出家当和尚呢?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他家算是当时的天津巨富。李叔同是他父亲的五姨太所生,在他五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十几岁的时候,因为家庭变故,他和母亲搬迁到上海生活。他家在上海有钱庄的,所以可以任意支取生活费用,手头相当阔绰。加上又有才学,所以很快就成了上海滩上的风流公子。

1905年,李叔同25岁的时候,去日本留学。他在上野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同时又加入音乐学校研究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他的兴趣之广,对几乎所有的西洋艺术都有所涉猎。

辛亥革命之后,李叔同回国几经辗转,后来安顿下来,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担任音乐和美术教师。在此期间,各个方面的艺术创作都很多,一直到1918年突然出家。

李叔同在那个时代,是一个不得了的人物。这个人几乎把每一样都做到极致。中国古典的诗文、金石篆刻、书法,他是称绝一时;西洋的绘画、音乐、话剧,他都领风气之先。

所以这样的风流才子突然出家,过起了“青灯黄卷伴古佛”的生活,才让当时的人无比惊讶。

刚开始,李叔同身边的人以为他只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想劝,多次要求他还俗。他的夫人带着儿子,来劝说他,他刚开始是拒绝会见,后在朋友苦劝下相见一面,但只是双手合十,口念佛号,其他就不发一言。

后来,甚至有家信来,他也让人在信封背后写上“该人业已他去”几个字,将信退回,连字迹都不给亲人留。李叔同出家,出得极其坚决。

还是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有三个解释。

第一种说法,是说他因为家境破败,心灰意懒才出家。作家郁达夫说过,杭州有两样东西最多:蚊子,和尚。大多数和尚都是穷苦人,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但是这个说法用在李叔同身上,显然不妥。

确实,李叔同家的钱庄生意后来不行了。但是,他从日本回来之后已经成名,随手写一幅字,画一幅画,生计是没有问题的。更何况,李叔同出家后,修习的是律宗。这个佛教派别其实已经断绝了几百年,直到李叔同才复兴。这一派讲究戒律森严,生活非常非常艰苦。所以,李叔同肯定不是因为物质生活上的原因才出家的。

第二个说法,是说李叔同的儒家理想破产了,对辛亥革命之后的现实失望了,所以才看破红尘。这个说法听着有理,其实也不成立。

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他出家后做了大量爱国护生运动的事。到了1941 年,抗战时期,弘一大师还写过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12个大字。这种入世精神,一般的儒家学者都未必做得到,怎么能说是理想破灭呢。

那第三种说法,是来自于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就是那个著名的漫画家。他说,人生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物质生活,一般人都停留在这一层,第二层是审美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李叔同才气大,所以抛弃了物质生活和审美生活,直入顶层,去追求灵魂生活去了。这个解释,对于信仰佛教的人来说,当然很圆满。但是,还是觉得有点隔膜。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李叔同的人格特质。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李先生“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作诗就好好作诗,画画就好好画画,写音乐就要写最好的,演话剧就亲自上场,甚至扮演女角儿也一丝不苟。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认真。

李叔同成就的背后,不仅是才华,还有认真。

举个极端的例子。有一次,文学家夏丏尊,当时李叔同的同事,兼职担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舍监,就是宿舍的监督老师。有一次,有同学的东西被人偷了,明显是内部人作案。但是不管怎么查,始终没人承认,夏丏尊就问李叔同怎么办?

李叔同说,你就贴一张布告,限某日前窃贼来认错,否则本舍监只有一死谢罪,我就自杀。李叔同还强调:必须是认真准备实践这个承诺,你认真,这个布告才有效力。你看,随时随地,都要拿命去认真,这种认真程度也实在是骇人听闻。

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出家之后,有一次到丰子恺家做客。他在坐藤椅的时候都要先轻轻摇动,然后再慢慢做下去,每次都这样,丰子恺就问他为啥?

他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条之间,也许有小虫藏在里面。我突然坐下去,恐怕把它们压死。”

你想,弘一大师出家24年,修习的是戒律极其谨严的律宗,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不是这样严肃认真到了极点的人,恐怕做不到。

关于为什么出家,李叔同自己其实是有解释的,那篇文章就叫《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1918年的时候,夏丏尊看见李叔同住在寺庙里,就对他说:“你不如出家得了。”

可能本来只是一句无心的戏言,李叔同一想,对,那就出家得了。本来也有心理上的准备,特殊机缘下的一句话,让他下定决心,然后那“认真”二字就起作用了。

这一认真就是余生的24年。

可见,出家这件事对李叔同来说,不需要更多的理由。认定了这件事,认真去做就够了。

弘一法师李叔同为什么会选择出家?他的身世怎么样?

在民国时期,李叔同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是近代四大高僧之一,法号“弘一”。除了在佛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外,李叔同在文学,艺术,绘画和雕塑上都有一定的成就。虽然出家为僧,但李叔同的情感经历也是相当丰富的。

李叔同出身于天津的巨富之家,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上天资聪慧,少年时期的李叔同就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李叔同曾经疯狂迷恋戏曲名伶杨翠喜,甚至为她编戏和琢磨唱腔。杨翠喜也喜欢上了李叔同,但后来命运无常,杨翠喜后来被送进了王府里,从此和李叔同失去了联系。李叔同为此伤心欲绝,几乎绝食。

作为传统家庭的孩子,李叔同的父母为了让他早日走出阴影,就为他安排了一桩亲事,李叔同就娶了一个茶商的女儿俞蓉儿,俞蓉儿面容姣好,同时温柔贤淑,对李叔同也十分爱慕。嫁给李叔同不久,她就给李叔同生下了儿子。

然而,李叔同却对这个家里安排的妻子并不上心,他只是为了让母亲满意罢了。维新变法失败后,李叔同和家人来到上海避难。此时的李叔同更是频繁出入风月场所,还曾亲自粉墨登场表演过戏剧。李叔同和才妓李苹香关系很好,经常很晚才回到家,但妻子俞蓉儿却对此十分隐忍,她认为丈夫只是一时的放纵,总会回归家庭的。俞蓉儿的隐忍让李叔同十分感动,后来也经常在家陪母亲和妻子。

然而,随着母亲的死,李叔同的内心又发生了变化。母亲的死让李叔同万念俱灰,他为母亲办完丧事以后就跑到日本留学,整整六年都呆在日本。俞蓉儿一直苦苦等待着李叔同回来,六年后,李叔同带着他在日本的妻子福基回国,让俞蓉儿彻底心碎了。

多年后,李叔同再次做出了惊人的举动,他选择在杭州出家,无论是家人还是日本妻子都苦苦劝他,他都不为所动。日本妻子福基无奈回到了日本,和李叔同再无联系。而妻子俞蓉儿依然在家里等待着他,得知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后,俞蓉儿一下子病倒了,1922年就离开了人世,年仅45岁。

可怜俞蓉儿临死之前还想着见李叔同一面,但因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李叔同无法回到天津,二人就这么永别了。

从风流公子到一代高僧,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

从风流公子变成一代高僧的李叔同,给世人留下很多精神财富,也给世人留下疑惑。李叔同幼年丧父,青年丧母,过早的见识到了生命的无常,虽然出生富贵之家,但却因为是庶子日子并不好过。成年后的李叔同成绩斐然,可对当时的社会局势的却感到无奈,最后因为信奉佛教,所以选择出家。

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李叔同是世人公认的通才和奇才。擅长诗词、音乐、话剧、书法篆刻等艺术。其个人成绩,为中国近代艺术界、教育界、文化界和宗教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李叔同更是第一个赴日留学的美术生,思想开放的他,为当时的社会带来很多创新的文化。

李叔同在家人的影响下,自小接触佛教,为他成年以后对佛学思想的领悟奠定了基础。而此时,正处于晚清与民国时期,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为佛教提供了复兴的机会,佛学一度昌盛。李叔同对佛教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这也是他出家的原因之一。

辛亥革命退潮后,当时的很多文人都处于失望和颓唐的状态,对于未来充满了彷徨和无奈。这时的李叔同,也需要通过另一种方式寻找新的人生意义。于是,早早经历过亲人生离死别、有着丰富阅历的李叔同选择了出家。

出家前的李叔同是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当他决定出家时,把自己珍藏的书籍字画、折扇、衣物等物品都赠送给了朋友和学生。切断了所有物质财富,结束自己凡夫俗子的身份,在1918年8月19 日,李叔同在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号弘一大师。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李叔同与佛教的渊源可以说是自他幼时起的,从小,他就从笃信佛教的父母那里受到了熏陶。后来,他又跟随年轻守寡的侄媳妇去过庵里,并学会了背诵一些经文。尤其是他父亲李筱楼在临终前,请僧人朗诵金刚经,在佛经诵读声中安详而逝,如入禅定。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到中国,到李叔同时期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得非常成熟,中国历史上爱好佛家文化的名人不在少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文学家苏东坡,连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就是爱好佛教思想之人,年幼的时候受父亲影响,对佛教有好感。后来接触到佛家教义,被深深吸引,觉得追求红尘名利都没有意义。

扩展资料

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出家后,一心一意专研佛家教义,几乎走遍中国东南地区的绝大部分城市去传播佛经。他的作品也受佛家思想影响,意境高远,非普通人能够达到。

李叔同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启蒙教育的先驱者,他皈依佛教,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对现实的逃避,还应从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上去探讨。艺术家在艺术境界中追索人性时会发现,对人性的圆满表达就会使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充盈着乌托邦式推想创造无限的冲性。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原因如下:

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叔同最终皈依佛门,跟他的家庭环境有直接关系。天津李家是一个大家族,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曾娶了好几房姨太太,他的生母王氏是二姨太。

2、为了给自己驱除病魔。出家之前那几年,李叔同已经被抑郁症折磨得痛不欲生,由于神经衰弱,导致他的脑子总是昏昏沉沉,整夜整夜难以入睡。睡不着时,他唯有强忍身体的不适,坐到书桌前,通宵达旦地写字、作诗、画画,方可减轻疼痛。

3、自我忏悔。早在13岁时,李叔同就写下了“人生犹似西山月,富贵终如草上霜”的诗句,可以看出,他似乎比同龄人更能看透物质世界的虚无。实际上,出生于名门的李叔同,在青少年时期是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同时也是具有浪漫气质。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

原因

李叔同后来在自己的文章《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讲到,自己出家的远因,便是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而近因,则是西湖周边的佛教氛围。李叔同出家并非一时起心动念。

他正式剃度的时间是1918年8月19日,这一年李叔同不过39岁,而早在一年前,李叔同就曾在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寺中暂住。想通过断食疗法,来缓解自己长年所受肺病,神经衰弱之苦。但在此次断食静修之后,李叔同便开始流露出出家意愿。 在近一个月的断食时间里,他接触了很多佛经,由此感到世间名利原是如此虚妄,于是抛妻弃子,决然出尘。

人物评价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发表评论